(2025年1月23日)
2024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團結帶領全省上下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農村社會穩定安寧,“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問題導向、突出改革創新、注重系統集成,堅決守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兩條底線”,進一步統籌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進一步促進農民多渠道增收致富,進一步健全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為奮力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持續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
(一)壓緊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扎實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力爭糧食產量達到880億斤。分解下達糧食播種面積指導性計劃,鞏固大豆油料擴種成果。以技術集成大面積推廣應用帶動糧食單產提升,實施地力培肥、耐密高產優質品種推廣、生物育種產業化示范、“水肥一體化+密植”技術推廣等項目。千方百計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及時足額發放糧食生產政策補貼,全面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試點開展玉米種植收入保險。
用好產糧大縣獎勵資金和糧食產銷區橫向利益補償資金。科學有序防御應對洪旱災害,全力減少災害損失。加強糧食生產、加工、流通、倉儲、消費全環節節約減損。
(二)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加強耕地變化動態監測,實行耕地保護預警提醒、報告移交、協同執法、考核獎勵等機制,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穩妥有序推進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恢復整改,堅決防止“一刀切”。穩步推進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改革,實行縣域內自主平衡為主、市域內統籌平衡為補充、省域內調劑為輔的補充耕地落實機制,建立全省統一的耕地占補平衡省級管理平臺。制定黑土地保護中長期規劃,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達到4000萬畝以上。穩步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創新項目運作機制,鼓勵行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實施主體,力爭年內新增和改善水田17.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93平方公里、侵蝕溝491條。開展河道合法耕地種植結構優化試點,推廣應用早熟品種。
(三)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全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倒排工期、上圖入庫。出臺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辦法,探索多方參與、共同負責的“投融建運管”機制,合理分擔管護成本。實行施工企業和監理企業信用評價、黑名單等機制,持續開展穿透式暗訪抽查和飛行檢查。加強“水改旱”監督指導,修復整治農田溝渠3萬公里,確保實現“澇能排”。
(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中西部供水一期工程建設、永舒榆等3處大型灌區和吉林九站等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統籌推動西部排澇、灌區退水和查干湖治理保護,深入謀劃論證霍林河“排澇大通道”工程,協同推進嫩江干流及17條中小河流等治理工程,優先保障耕地人口集中的農村段防洪安全。實施重點澇區治理項目6個,在汛期前完成水毀修復項目92個。
(五)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推動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三江實驗室”高水平建設發展,創建省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園區,建立萬畝糧食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健全科企協同攻關機制,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6個省級育種創新平臺建設,探索“總工程師+技術分工負責制”,加快選育高產高蛋白專用特用玉米、耐鹽堿高產水稻、高產高油大豆等作物突破性大品種。研發制造高端智能農機,加大“優機優補”“有進有出”力度,加快機具迭代更新,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7%。啟動編制精細化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圖,實行農業氣象災害短、中、長期監測預報預警和“響鈴”機制,做好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減損。加強涉農信息歸集共享,拓展農業農村數字賦能應用場景。
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六)提升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加強行業篩查、數據賦能,及時將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納入幫扶。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群體給予托底救助。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機制,常態化開展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認定和動態監測,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給予相應救助。
(七)細化實化產業和就業幫扶措施。出臺幫扶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幫扶產業保險實施意見,健全脫貧攻堅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庭院經濟總規模穩定在30萬畝以上。扎實推進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統籌落實以工代賑、鄉村公益崗位開發、幫扶車間、“雨露計劃+”、鄉村工匠“雙百雙千”等促就業措施,穩定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加大消費幫扶力度,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吉林行動,鼓勵引導省級社會組織助力鄉村振興。
(八)不斷增強邊境村發展活力。落實邊境村人口穩定政策措施,爭取大學生西部計劃衛國戍邊名額1000個。提升邊境農文旅融合發展水平,力爭邊境一線接待游客500萬人次。持續開展“民營企業進邊疆”“女企業家進邊疆”等招商引資活動。積極開展新電商試點村建設工作,培養本土本村電商主播團隊,邊境地區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長10%以上。升級改造國醫館10個。
三、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九)發展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集群。深化央地合作,支持央企、農產品加工頭部企業在產糧大縣投資建廠,擴大產糧大縣產業規模,增強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動能。爭創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培優扶強“鏈主”企業和區域頭部企業,支持開展智改數轉等強鏈補鏈項目,新增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常態化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服務,加快產學研聯合攻關和成果轉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多維度宣傳推介精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核心企業品牌。深化與頭部電商平臺合作,舉辦“數商興農”專場活動,拓寬特色優質農產品產供銷渠道。
(十)推動以人參為代表的鄉村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人參、梅花鹿、林蛙、食用菌等產業高質量發展5年行動。保護人參優良種源,加快人參產品研發創新和產業化,擴大人參消費和中醫臨床應用,推動人參全產業鏈產值達到千億級規模。有序推進千萬頭肉牛工程建設,鞏固提高“吉牛中國牛”市場占有率,肉牛屠宰量達到80萬頭。打造百萬只梅花鹿養殖基地,推動“茸角胎骨”入食申報。加快設施農業改造提升,推進食用菌全產業鏈開發。做好生豬產能調控。實施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高質量發展3年行動,壯大品牌效應,推動玉米水稻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實施生態漁業倍增計劃,優化漁業產業發展模式,以三產帶一產聯二產,力爭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350億元。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多措并舉保障優勢特色產業用地需求,探索開展國有林地林下參種植管理試點;推行園參用地“退一增一”辦法。
(十一)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獎補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農戶緊密聯合合作,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實施農民工資性收入提升20%行動,提高以工代賑項目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比例,培育高技能、高品質勞務品牌,提高持證就業占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70萬人以上,力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妥善處置農民工欠薪問題。
四、提升縣鄉村統籌的鄉村建設水平
(十二)優化鄉村規劃建設管理。科學選擇規劃模式,按需編制村莊規劃。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美麗鄉村建設“十百千萬”工程實施范圍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較低的“薄弱村”傾斜,持續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縣”、“百村示范”村。縣級探索設立管護運維專項資金,實行“村級吹哨、中心報到”響應機制,通過以工代賑、托管、“保險補償+管護服務”等多種方式,統籌做好道路、飲水、農電、農田水利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運維工作。
(十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公路骨干網絡提檔升級和基礎網絡延伸聯通,新改建農村公路2700公里,實施安防工程1500公里,整治“暢返不暢”5200公里,改造客運班線公交化線路120條。推動農村24小時供水工程基本全覆蓋,千人以上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人口占比達到65%,農村供水工程全面推行企業化運營。建設改造農產品商品化預處理中心20個、鄉鎮集貿市場30個。新建農村物流網點2000個,縣鄉村物流節點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十四)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深化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補充緊缺學科特崗教師。以人員下沉為重點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46所鄉鎮中心衛生院達到國家推薦標準,鄉村醫生執業(助理)醫師占比提高到42%以上。加強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對連續參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開展農村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統籌做好孤兒保障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殘疾人綜合保障。
(十五)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堅決打好春季村莊清潔行動攻堅戰;完成新建改廁任務;新增生活污水治理(管控)村1000個,實現重點旅游村、鄉政府駐地村全覆蓋;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設備升級換代,全面取締露天垃圾收集池;建設“美麗庭院、干凈人家”。持續推進“三北”工程建設,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構建林草濕荒一體化防護體系。改善提升河湖面貌,推進洮兒河、西遼河干流母親河復蘇行動,做好東遼河、飲馬河、伊通河生態常態化補水,依法嚴厲打擊侵占河道違法行為。扎實推進受污染耕地源頭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春耕前實現秸稈離田“應離盡離”,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化肥、化學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
五、提升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效能
(十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培育一批樣板村黨組織,突出建強邊境村黨組織。抓實村黨組織書記隊伍“選育管備用”全鏈條建設,派強用好駐村干部。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推行村級議事協商目錄制度。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建立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嚴格落實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準入機制,動態調整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省級指導目錄,清理各類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證明事項,加強基層數據“一張表”填報系統建設和應用。
(十七)深化文明鄉風建設。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和鄉村振興理論宣講、“三下鄉”等活動,常態化選樹宣傳扎根農村、服務邊疆、無私奉獻的吉林好人、好黨員、好干部。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民文化節,開展“大地流彩—吉林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加強“送演出下基層”“村晚”“村BA”等群眾性文體活動供給。加強傳統村落資源、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完善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強農村適婚群體公益性婚戀服務。出臺生態安葬獎補辦法。
(十八)維護農村穩定安寧。學習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完成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推動“百姓說事點”健康發展,加強承包地、婚姻家庭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推動法律服務向農村延伸,在每個法庭派駐人民調解員1-2名,新培育“法律明白人”5000人。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傳銷、詐騙、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和婚托、婚騙等違法婚介行為。防范遏制涉黑涉惡勢力、家族宗族勢力滋生蔓延。健全鄉村兩級應急管理組織體系,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完善防汛、防火等責任人制度,增加農村避難場所數量。
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十九)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組織2026年到期的縣(市、區)提前啟動延包試點工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依法探索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持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創新推廣“糧食實物結算”“專業化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模式,服務帶動小農戶160萬戶。
(二十)管好用好農村集體“三資”。嚴格落實農村集體“三資”全流程監管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嚴控經營風險和債務。探索推動閑置農房盤活利用。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全部納入全省統一平臺,提高流轉服務和監管水平。
(二十一)統籌推進林業、農墾和供銷社等改革。深化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農墾體制改革,深入開展“兩大行動”“三大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建設縣級農資企業10個、基層社100個,啟動建設第二批國家級示范基層社10個。落實水資源稅改革政策,加強取水許可審批監管。
(二十二)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政策和任務,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進一步放寬戶口遷移政策、拓寬城鎮落戶渠道,鞏固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比例。完善農業農村發展土地利用計劃指標保障機制,對符合條件的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用地計劃實行單列,省級統籌保障。
(二十三)完善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整合設立農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健全惠農補貼管理長效機制,建立惠民惠農資金監管平臺。充分發揮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引導作用,支持金融機構加大糧食安全、人參產業、邊境村發展等重點領域信貸投入。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鼓勵金融機構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完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
(二十四)持續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加大“長白英才計劃”對鄉村振興人才的支持力度,實施鄉村振興人才“訂單式”培養計劃。培育高素質農民、鄉村產業振興“頭雁”、農村實用人才,推動致富帶頭人向“鄉村CEO”轉型。建設現代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加強涉農高校和學科專業建設,培育涉農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科技小院”實現縣域全覆蓋。開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實施“三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評選鄉村振興優秀人才、“農工巧匠”。
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壓實五級書記責任,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加強“三農”政策規劃協同配套、資金項目有效銜接,堅決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和“一刀切”。深化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鼓勵基層實踐探索和改革創新,激發全社會參與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活力。
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實干篤行、久久為功,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發展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